地理科学学院臧传富老师本科生导师制团队在国际Top期刊Energy上发表广东电力能源供需与时空变化特征的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新闻2021-01-22 11:44:57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近日,地理科学学院臧传富老师本科生导师制团队在Energy发表题为“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energy supply-demand and the green economy outlook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0.118891。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地理科学学院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姚惠宗同学,通讯作者为青年英才臧传富老师,华南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2019年,广东省GDP首次超过10万亿,已连续31年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中国第一电力能源消费大省。电力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大动脉”,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驱动力。如何保障电力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是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的巨大挑战。探索广东省电力能源的供给方式与需求结构、弄清电力能源的来源和消费格局,分析电力能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保障广东电力能源的供给安全和需求安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其与环境的关系将是广东长期面临的挑战。

通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Moran指数及偏收敛检验,分析广东2002-2018年的电力能源的供需状况和时空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广东电力自给率从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8年的69%,其余部分通过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和湖北省输入,其中广东省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而输入省份除贵州省,其他省份以水力发电为主。广东省可再生能源占比从2000年的11.6%下降到2018年的5.0%。广东对电能的需求很大,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第二产业,同时其他现代工业的耗电量增长率最高。电力能源的主要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增加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该区。进入21世纪,各城市电力使用量绝对差异增加,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Combined Effect)”与“极化效应(Polarization Effect)”;但相对差异减小,人均电力使用量增长呈现“β-收敛”现象。粤港澳大湾区大陆地区用电量占比下降,非大湾区用电量占比上升较快,人均用电量增长呈现无条件无辐合。

本研究为研究区域能源利用、分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时空视角。从电能利用的角度反映了广东电力需求大且集中,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反映了区域经济差异和产业变化。本研究为解决广东电力能源供需问题,保障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广东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1625001, No. 31660233)等项目资助。Energy是全球能源与环境研究领域权威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6.082,是中科院分区的1区Top期刊。全球排名:3/288(Engineering -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7/109(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5/168(Engineering -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本论文也是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审核 | 何雪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