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颂百年丨跟随地科学子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之路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新闻2021-05-14 23:15:22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地理是我们看待事物的重要视角。今天,我们将借助地理学的目光,回顾中共由生至兴,走过先辈沥血抗战史,感知英烈蕴于祖国万里山河的碧血丹心。

地理学的视角及空间的分析构成了理解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中,军事战争、根据地、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这些因素都与地理直接相关。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也有三个要素:区划、机构、人物。本文将把相关研究与地理学视角的重新整合通过地图来表达,丰富对中共革命总体图景的理解。

注:本文探讨的历史时期为1921-1945年

01

地文大区是什么?

将地理学应用到中共党史研究中,首要问题是如何进行地理区划。施坚雅在德国和美国的地理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地⽂⼤区”的概念,即综合地理经济与⽂化因素,以流域盆地为主来进⾏划分。本文主要参考应星、荣思恒[1]基于中共革命力量分析对区域的划分,主要着眼于与敌军重兵盘踞的⼤中城市、⽔陆交通⼲线的阻隔性,以相关山脉将中国分为七个地文大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

 

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有着诸多地理因素,下文将按照地缘因素、空间方位、山河铁路分布以及中共中央局分布的顺序来讨论。

02

在启程之前

——中共兴起的地缘因素

 

国外地缘条件

日本在中国乃至东亚近代化过程中曾起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东亚各国基本上是以日本为中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的。日本对中国的思想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翻译,二是留学。在中共成立前,中国人对欧洲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了解大部分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或是对日语著作的汉译。中共成立的核心组织—上海发起组的成员几乎都是留日学生,北京发起组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与日本有更深的渊源。

在苏俄的指导和扶持下,中国建立起共产党组织。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列宁式政党—布尔什维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苏俄领导下的共产国际二大在1920年七八月间开启了亚洲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在1920年通过派遣使者和提供经费的方式直接促使了中共的创立。而俄共(布)于1921年和1925年先后创办的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使留俄在20年代成为苏俄培养中共早期干部的一个重要渠道。

 

国内地缘条件

中共创建时的国内发起组有六个: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上海小组是主要的发起组,北京和广州是重要性仅次于上海的两个小组。中共济南地方支部也是迟至中共二大后的1922年7月才正式成立的。而武汉和长沙的小组虽然在规模上也比较小,却有独特而雄厚的组织基础,对后来的中共发展产生了关键性影响。故此,本文把上海、北京、广州(番禺)、武汉(武昌)和长沙这五个地点作为中共组织起始的重要地方原型。武汉(武昌)和长沙两地虽然各有特点,但在政治、地理、经济和教育上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03

在追赶之中

——“南北东西”与“红白”

 

南北易位

微信图片_20210514231956.jpg

图1|秦岭-陇海铁路示意图

 以秦岭—陇海铁路作为空间界线,可知中共组织的发展呈现南北重心易位的现象。1937年前,中共发展的重心在南方。从前文可知,中共组织初兴时四个重要支撑点有三个都在南方;中共与国民党的工农运动始于南方。在1937年之后,由于抗日战争的形势取向,北方转变为中共发展的重心。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01.png

 1927年全国党员分布情况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05.png

  图2|1937年全国党员分布情况

 

 

东西兴衰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08.jpg

图3|黑河—腾冲线示意图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此外,随着“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的出现,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共革命基地一直扎根在东部,其中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西部活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缺乏革命的群众基础和地理基础,红军生存及其困难。

 

 

红白之争

红白之分是中共革命独有的一种地理因素,所谓“红区”就是中共的根据地所在,“白区”则是中共根据地之外的地区,包括北洋军阀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和日军占领的沦陷区。红区工作和白区工作构成了中共革命的两条基本战线,它们在地理上有显著差别。

红区发展以隔为要  山为主河为辅

山可依为固,河可据为塞,两者皆可作为军事要地。山地更多具有阻隔意义,对步兵掩护性高、机动性强,敌人的重型装备和机械化部队在山区难以展开;而河川具有阻隔与流通的双重性质,一是有时会成为有利的军事屏障,如黄河对于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保护作用,二是江海更有利于建立红色交通线。

红区位于乡村,但这些乡村根据地往往横跨若干省或县,对红区形成影响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山河,尤其是山地。通过红区主要红色根据地轨迹可以发现三条重要的地带。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12.jpg

图4|主要红色根据地示意图

罗霄-武夷地带

红军革命的星星火种,最早点燃在位于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1927年到1934年,在罗霄山-武夷山地带,发展出了中央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红色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兵源、财力和物资的保障。

大别山地带

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扼南北之要冲,承东西之纽带,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较的连续性,在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创造了从1921年到1949年红旗始终不倒的奇迹。

太行-吕梁地带

太行山通向外部的8个狭窄通道史称“太行八陉”,无一例外地崎岖难行,易守难攻,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中共在华北地区的根据地正是建立在太行-吕梁山地带上的,八路军总部以及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师—115师和129师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白区生存以通为要  铁路为主江河为辅

白区是按照国民政府的政区来划分的,白区工作一般以城市为支点。这种据点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地理特点。白区工作据点常选择于交通便利、工厂遍布、人口聚居的城市,这类据点不仅便于信息传递,发起工人运动,更有利于掩护地下工作。通过1931年至1945年白区工作的主要地理轨迹可以发现三类重要的交通线路。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15.jpg

图5|白区重要根据地交通示意图

铁路线 | 三线支撑

平汉线—粤汉线(其中株洲到韶关段1936年9⽉才通⻋)和京⼭线京津段—津浦线—京沪线(沪宁线)—沪杭甬线是民国时期贯穿南北的两条交通干线,而陇海线是连接东西的交通干线。北平、天津、上海、汉口、广州、长安(西安)等中心都会、地区就是这三条干线的重要节点。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学校、早期的党团组织、1927年前的工运农运学运重心、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大多分布在这些节点上。

航运线 | 长江

长江是民国时期主要的内河航运线。长江下游的上海、中游的汉口和上游的重庆是从建党初期到抗战时期的白区工作重心,尤其是上海与汉口位于铁路线与航运线的交汇点,地理位置更为关键。

海运线 | 广州经香港到上海

海运线是1936年前铁路运输和长江航运的重要补充。“三横”(平绥线、陇海线、长江)和“三纵”(同蒲线、平汉—粤汉线、京山线京津段-津浦线—京沪线再加海运线)的交通分界线,构成了一张白区交通网,而在这张网的网眼里发展出来的就是各据山头的红区。

红白布局重心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18.jpg

图6|中共中央(1921-1945)分布示意图

由于中央局(含中央分局)只设置在特别重要的地方,由此授权范围可以看出中央工作的重心所在,以及红白之间的重心变化。

大革命时期尚未形成严格的“红区”和“白区”的概念。当时的中共主要以上海为中心,以北京和广州为副中心的地理分布。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主要以白区工作为中心。1931年新设立三个位于苏区的中央局,表明中央的工作重心转到红区。1933年,新设立上海中央局,但这个机构无法有效发挥白区领导作用。1935到1937年,工作重心逐渐由白区转移到红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先后设立了11个中央局,其中只有长江局和南方局以白区工作为主,其余均以红区工作为主,表明这时党的工作重心无疑是在红区。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21.jpg

图8|不同时期(1921-1945)中共中央局分布变化

 

04

在回首之日

——中共文武人才

 

时如逝水,百年前的故事已成史书上的一个又一个传奇。那段至暗历史,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群星闪耀时。因此,我们基于《中国⼈⺠解放军将帅名录 第一卷》并辅以其他资料,收集共307位将领的出生地分布将其制图。

微信图片_20210514232024.jpg

图9|中共文武人才(1921-1945)地理分布图

由先辈们人生轨迹亦可看出,中国早期革命重心集中于华南、华中、华东地区,它们主要位于两个最主要的军事战略区:横跨鄂豫皖的⼤别山和横贯湘赣间的罗霄山一武夷山地带。湘鄂粤赣四省是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中心区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发动的三大起义,广州、武汉和南昌则是中共同期先后发动的三次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足以表达出空间可以被无限放大和缩小。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基于地理学的视角来回顾中共革命及其组织,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中共革命;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未来自信!坚信我党将继续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

百年中共,百年英杰。

谨以此,致敬中共先辈们的英勇抗争。

 

参考文献:[1]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J].中共党史研究,2020(03):47-66.

 

文案 | 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宣策部

图片 | 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宣策部

排版 | 韩秀清 丁雪

封面图片 | 叶泓

责任编辑 | 地理科学学院深度编辑部 江宣萱

初审 | 且之

复审 | 李汉杰

终审 | 何雪梅 郭程轩 樊风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