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故事会 | 从华师走出的欧洲科学院院士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新闻2023-10-31 13:01: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九十华章续新篇,九十匠心铸未来。在华南师范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地理科学学院开展“忆往昔,共成长”校庆主题活动,征集了部分校友们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学院求学的宝贵故事及图文影像。
回望过往岁月,重拾美好回忆,坚定未来之路。再次感谢校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诚邀更多校友分享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翁齐浩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校友,欧洲科学院(The Academy of Europe)外籍院士,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地理学会(AAG)、美国摄影测量和遥感学会(ASPRS)和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会士。199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乔治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15 - 2018年为华南师范大学特聘访问教授。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赛马会对地观测创科实验室与地理空间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城市与环境变化中心主任、地理学教授(2001-2021),以及美国宇航局马歇尔航天中心高级研究员(2008-2009)。翁齐浩教授现还担任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中文译名: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期刊)主编和对地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的全球城市观测和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2012-2025),研究领域为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城市科学、可持续科学、地理时空人工智能。曾获多项杰出职业奖项,包括NASA高级研究员奖、AAG杰出学术奖、Taylor & Francis终身成就奖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短期S[E])奖研金。发表超过290篇论文、14本书籍和5个会议论文集,被引用超过31,000次,H指数为80。
坚定的选择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谈及华南师范大学,翁齐浩教授用汪国真的诗歌寄语母校,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母校饱含深情的告白。
翁齐浩教授从闽江学院(原福州高等师专)毕业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研究生考试,在那个每年全国只招三万名硕士生的年代,备考学习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恩师陈炳涛先生的帮助弥足珍贵,令他至今难忘。从小学到高中,年年成绩名列前茅,高考成绩亦超本科线许多,然而却因高考前的体检出错,最终不得已选择师专,命运的捉弄使他考研的决心更为坚定。
谈到为何选择华南师大地理学,翁齐浩教授说:“我备考研究生的时候,对选择什么专业思索良久,当时自然地理课是学了很多的,但是所有的课我都感觉学得不够深,最后选择了综合自然地理学。那时是第一次出现这个专业,而华南师大刚好有开设这个专业招生,所以我就决定去考华师。第一年考,在报考刘南威老师的学生中我的总分是第一名的,而且总分达到录取线,但是自然地理的基础课考得比较差,所以没有被录取到。于是我第二年继续考,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当成绩公布知道自己合格之后,我心里放心不下就买了一张火车票直奔广州去找刘南威老师,他当时很诧异,说我要是晚几天来就好了,刚好可以赶上研究生面试。于是过了一周我又坐火车到广州去面试。当时车程30个小时左右,是那种黄皮火车,从福州出发要经过江西和湖南才到广州。那个时候是国家刚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时候,整个系的名额都非常少,我记得那一年进去的时候地理系包括我就招了九个研究生,而整个华南师大也只招收117个学生,所以能考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筑梦的日子
谈到在华师读研的日子,翁齐浩教授说:“老师对自己的研究生都非常好,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跟自己的导师指导小组的老师交流比较多。除了刘南威老师,我当时跟曾昭璇老师的交流也比较多。当时曾老师给我们上了一门课,我记忆犹新,叫做华南自然地理文献选读,这个课要求研究生每周去看一篇文章,看完以后要写个卡片笔记,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然后再去他家里跟他讨论,当时曾老师已经67岁了,在华师地位很高,不仅跟我们讲学习,也跟我们讲人生。”曾老师文理融汇贯通、重视野外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翁齐浩教授后来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读研期间,书籍成为翁齐浩教授重要的陪伴,他经常和同学们聚在一起,以读书和分享知识、时事思潮为乐趣。那时学校里的报告会层出不穷,大家都聚在一起交流讨论,有老师也有研究生、有外校也有本校。当时位于地理系四楼的图书阅览室成为他最常去的地方,来自香港和海外教授捐赠的英文书籍让他接触到很多西方的地理学思潮。翁教授回忆:“这些书其实当时没有什么人看,因为当时大家对英文的兴趣可能不是特别大,但是我很喜欢把这些英文书籍都拿回去看。也正是受这些英文书籍的启发,我在199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还收到了来自钱学森院士的信件。大家都吓了一跳,问我写的是什么内容,其实写的就是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是怎么演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后面我和华南师大地理系的老师讲,我现在有很多英文书籍和期刊,可以捐赠给地理学院,做一个图书阅览室角,可能现在的同学读完以后也会像我当年一样觉得非常有帮助。”
无穷的探索
在华师求学期间,刘南威老师给每位研究生2000元经费支持,这对于一个月生活费只有100块的齐浩来说是很大一笔数额。翁教授用这一笔“巨款”跑到北京大学、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北大学以及四川、湖南等地开展访学,根据自己所看的教材,带着不懂的问题到实地请教不同的教授,在访学过程中深刻体悟到了地理学研究“所有的东西都是基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研究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跑到这些地方去呢?因为当时我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综合自然地理学这门课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很多教授都是自己编教材,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把这些书籍(油印本)都收集到了并看了起码十遍,每个教授因为自己所处环境的差异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地方我看了多遍都看不懂,所以我就打算通过访学,去问这些教授。在东北师大时,我还去听了一门课,景贵和教授亲自带我们去野外跑,我才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教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对于综合自然地理这门课,所有的东西都是基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理环境研究出来的,这个过程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我到了美国以后,我也告诉我的学生和同行们,每个出书的人的局限性在哪里、优点在哪里、为什么作为学者要写书等等,这些都是我在研究生期间实习访学得到的收获。”
带着这种探索的精神,翁齐浩教授的求学之路以地理学为原点,涉及多个方向。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自然地理学之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城市地理学,继而在美国乔治亚大学学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深切的期盼
对于新时代的地理人,翁齐浩教授提出“其实不管是哪一代的地理人,如果想把这个地理学学好,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专业去学习,很重要的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加上涉万千人,即要付出很多代人的努力。”
在翁齐浩教授看来,地理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对于想做研究的学生或者地信、遥感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他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多读学术论文,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二是要尽量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在实践当中学到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参加实践或者专业实习,增加求职机会;四是多去参加学术报告,并且多提问题。最终要成长为一名学者、做出贡献——路还是要靠自己去走的。”
采写 | 林育豪 黄隆权 莫海琪
讲座海报 | 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文字整理 | 地理科学学院信息中心深度编辑部 王羽梵
初审 | 袁亚娟 柯炜妍
复审 | 陶伟 何雪梅
终审 | 黄荣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