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立人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专题教育2016-03-18 15:53:16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读书与立人

彭训文

   《东坡易传》中记述,苏轼从启发童蒙的学习自觉着眼,曾经提出过“自达”、“自得”、“自胜”的观点。所论虽是启发式的教育,但通于读书之法。自达,即是启发读书的自觉要求;自得,是说读书要保持自我,多思多悟,方能有所得;自胜,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破除蒙蔽“正心”的故我,“养正其心”,展现自觉读书的新我,达到读书圣境的历程。东坡的三“自”读书法在现今依然适用。现代社会变化速度太快,惟有阅读,方是让我们得以自立并不断成长的源头活水。
  首先,阅读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成长心得是“自达”,关键为自立其身。《论语·雍也》强调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基本前提,便是想要立人当先自立。何以自立?读书便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冯友兰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此意。西方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的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其次,读书还须求“自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方是真正所得。古人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立志也不等于拍脑袋、说大话。我们不仅要立志,还要将志向建立在丰厚的实践之中。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并不仅仅是说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也强调阅读能促使我们产生走出去的渴望和能力,在调查研究中领悟纸面背后的东西。有学者提倡读者要学会看平面的和立体的书籍,平面的书指那些世界名著,而活的、立体的书则指自然博物馆、艺术展以及生活自身等。如今,教育的专业划分不能成为我们忽视自身知识结构缺陷的借口,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永远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性。我们的兴趣、志向想要脱离片面性和盲目性,就只能把自己推向更广阔的调查与“补给”式阅读的不断互动中去。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以为重在立魂。有人说,读书是私事,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读书也算私事的话,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水平和灵魂传承,就正是通过无数人读书“正心”、以达“自胜”而得以不断提升的。人立则国立,纵观世界各个民族,个人阅读与整个民族阅读习惯的养成、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都关系密切。俄罗斯居民家庭藏书总量高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0倍之多,歌德也多次提到书和文化的力量对德国的重要意义。阅读行为伴随文字文献的创造发明而生,无论哪一个时代,知识创新都在不断推动着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和制度建构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的“私事”,它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共同经验、公共记忆的获得,关乎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历久弥新的自我更新能力。


标签:#立人